專業咖啡師交流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
早上起牀衝壺咖啡,或者午休完喝杯咖啡再工作,是不少人的生活習慣。有人覺得,咖啡又苦又澀,像廿四味一樣,但在發燒友的眼裏,咖啡不但是一杯層次豐富的飲品,更代表着一種舒適的生活。
早在上個世紀,生活在廣州、香港的人們開始喝起了咖啡:開跑車的有錢人在西餐廳裏,舒舒服服地嘆咖啡,喫蛋糕。與此同時,老百姓也坐在大排檔裏,一嘗土炮咖啡的風味。
剛開始接觸時,喝慣中國茶的人們喝不懂咖啡,在西學東漸的影響下,他們慢慢做出了本地口味的咖啡,大排檔咖啡、鴛鴦相繼誕生。
發展到今時今日,咖啡不只是飲品,人們更希望藉此找到一種生活態度。
從50年代到21世紀,粵港兩地的咖啡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父輩時代喝的咖啡又是怎麼樣的?今期,半島君和你走進傳統咖啡和精品咖啡的世界,品嚐這些故事背後的精彩況味。
·大排檔的土炮咖啡·
殖民色彩的酒店、豉油西餐,這些建築和美食,都是中西薈萃帶給香港的特色。正是兩種文化的互相交流,纔有了這杯土炮咖啡的誕生。
早在50年代,香港的高級西餐廳已經有「黑咖啡配方糖」的供應。透過玻璃窗看到這些洋人搖晃着咖啡杯的樣子,老百姓自然想學學派頭。一些大排檔嗅到商機以後,也賣起了一毫幾釐的廉價咖啡。
早年coffee中文叫做「㗎啡」
對於這些大排檔來說,做一杯咖啡難過登天:買不起烘焙機吧,就用炒菜鍋來湊,人手一下一下地炒。當年的人哪裏懂得淺度、中深度烘焙對豆子風味的影響,味道不對了就加入白糖和芝麻,讓咖啡產生更香的焦糖風味。
沒有受過專業的訓練,師傅們便用絲襪奶茶的沖泡方法試試:將咖啡粉倒入茶袋,澆上熱水萃取出咖啡液,再反覆撞啡。直到今天,一些舊式大排檔和茶餐廳依然保持着這種傳統做法。
這種衝法屬於本土創造
人們又戲稱爲「土炮咖啡」
對於喝茶長大的香港人而言,咖啡又苦又酸,喝完一臉懵逼。只有日夜打拼的「三行工人」(泥水、土木、油漆行業),會經常借咖啡提神。
他們不要糖,不落奶,一口悶。後來這種喝法又叫做「飛砂走奶」(砂指的是糖,奶就是淡奶)
相比起今日,我們坐在有Wi-Fi、冷氣的cafe,喝着卡布奇諾、滴漏咖啡,當年的父輩一代都是踎在長凳上,風塵僕僕地喝着一杯咖啡,喫着甜膩的雞尾包,在他們看來,這就是一天裏最幸福的時刻。
·冰室裏的一杯熱鴛鴦·
大排檔僅僅學做了一杯西方咖啡,而真正從飲食到審美,全方位受到影響的,必然是港式冰室:除西式飲品和點心以外,裏面的木製卡座、咖啡杯碟...一物一品都是從西方cafe學習到的。
80年代正是香港經濟起飛的時期,賺到錢了,人們更捨得去冰室消費,飲杯鴛鴦,喫件西餅。
講到冰室飲品,當然少不了奶茶、紅豆冰,爲什麼大家不點咖啡?不好喝,酸味又重,自然是棄喝呀!
不同於西餐廳的現衝,冰室一般事先煲好咖啡,放在爐子上保溫,從而確保水吧的出品速度。但這樣一來,咖啡和空氣也長時間地接觸,不斷地氧化併產生酸性。
雖然咖啡不好喝,但用它做的鴛鴦卻好喝得不要不要。鴛鴦是一種「咖啡溝(混合)奶茶」的飲品。
由於奶啡搭配的味道太好,像鴛鴦鳥一樣缺了誰都不行,所以又有了這個形象的叫法。P.S.港式鴛鴦不是動物!
-猜一猜哪杯是鴛鴦-
一杯靚鴛鴦講究奶茶和咖啡的比例,我自己最喜歡七(奶)和三(啡)的比例,奶茶多一點,做出來的鴛鴦既有咖啡的焦香,又有奶茶的濃滑,再配件西多士,完美!
和這杯鴛鴦一樣香濃的還有冰室的人情味,當熟客進店坐好後,無需多講,夥計自動自覺幫落單,等幾分鐘,送上你最愛的飲品和小食,暖暖的,很貼心~
·cafe裏的一杯精品咖啡·
去大排檔、冰室hea一hea的時代已經過去,今時今日想「舒舒服服地唞一唞,飲下野,吹下水」的地方莫過於精品咖啡館。半島君最近去珠江新城,發現了一家可以懶洋洋嘆杯咖啡的cafe:易間咖啡。
走進去,整體設計簡單幹淨,店內主要以木材、陶瓷來突出空間質感,沒有太多花哨的裝飾,無形中讓人有種天空放晴的清爽感。
看着這些帥哥美女做手衝,聊聊來自世界各地的咖啡,舒服、放鬆、優雅,這也是年輕一代在城市裏想要的「人情味」。
一開始只是爲了提神,到現在以咖啡爲中心,去關注生活的品質,我們對於咖啡的理解越發深入。再好喝的咖啡,30分鐘內也會喝完,真正持久的是人和人之間建立的,可以延續下去的親密關係。
有人說城市裏的生活無聊乏味,那麼希望透過這些形形色色的故事,給到你半島便利店般的溫暖。
我的微信公衆號:半島便利店,讓我們一起來發現城市的美味和溫暖。
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
作者:半島便利店(來自豆瓣)
來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22022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