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的黑潮運動正迅速地展開,
帶您一探國際精品黑潮的歷程與變化!
單品黑原味與咖啡美學
近期在美國紐約興起了一個名爲Coffee Common的街頭活動,將專業的咖啡知識分享給路過
的羣衆。活動中各衝煮了“普通商品等級”和波特蘭Heart Coffee所烘焙的“危地馬拉單品手衝”咖啡,並以兩杯黑咖啡爲主角再進行加入糖奶的風味測試。活動測驗結果指出:許多受訪者對一般商品等級的黑咖啡感到焦、苦,甚至是噁心;反觀Heart Coffee的純正黑咖啡(危地馬拉單品),則使許多人讚歎“是一杯新鮮的黑咖啡”!而在兩杯黑咖啡都加了糖奶的情況下,卻產生了“其實沒什麼不同”的評語。
相信身爲咖啡供應的一環,大家應該都聽過所謂的第三波咖啡行動(Third Wave of Coffee),到底這個名詞與我們有什麼相關?事實上,隨著時間不停地將咖啡歷史推進,人們也逐漸地開始對咖啡越來越講究。從咖啡的便利性,到講求咖啡的產區風味,甚至是迴歸到最原始的咖啡原味─黑咖啡。近年來咖啡的整體趨勢可說是備受第三波咖啡行動影響。以臺灣來說,黑咖啡的飲用人口逐年提升,不難看出消費者對於咖啡體驗的要求更多、期待更高;也因此,咖啡業者紛紛往單品咖啡、莊園咖啡等能真實呈現咖啡產地風土民情的精品咖啡邁進;順應潮流帶來的正面效益就是除了提高客單價,也增加了咖啡豆的營收。尤其推出手沖服務的典藏門市,平均更是比一般門市的咖啡銷售業績增加了三倍之多。
第三波咖啡行動
在這樣具有高附加價值的精品世界中,咖啡總是被拿來與葡萄酒做比較。講求產區、莊園、
不同的地理特性及氣候等,甚至還具有跟“品酒”相似的“杯測”過程,對每一支咖啡豆進行香味的評鑑。在第三波咖啡美學化的催生下,也出現了最高等級咖啡鑑賞的形式。漸漸地,人人講求反璞歸真,迴歸更溫和自然、無外力干擾的濾泡式萃取法,讓咖啡細膩雅緻的“地域之味”(Terroir)自吐芬芳,只求忠實呈現水土與氣候渾然天成的味譜。下圖即爲三波咖啡行動的主要摘要。
第一波──咖啡速食化(1940-1960)
大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多以“即溶咖啡”爲主,便於攜帶沖泡。
咖啡多萃取過度、風味苦澀
多含奶精、新鮮度低
多爲羅布斯塔豆
第二波──咖啡精緻化(1966-2000)
出現追求精緻化的企業與店面,以義式濃縮咖啡爲主流。
追求新鮮烘焙與現磨現泡(多爲重焙)
多主打阿拉比卡種
咖啡機萃取、味譜較無變化空間
盛行拿鐵與卡布奇諾等花式調味咖啡飲品
第三波──咖啡美學化(2003-今天)
此階段以科學器材輔助咖啡萃取,講究各種細節,包含產區水土、地域之味、品種、濃度與萃取率等不同的專業層面。
降低焙度以保留較多風味特色
重視低污染處理法
濾衝黑咖啡成主流,重視咖啡本身風味的豐富度
產地直送烘焙廠
精品的內涵與要素
知道一杯好咖啡是怎麼來的嗎?
隨著不同產區的地理特性與氣候特色,在處理的方式、烘焙程度、甚至是萃取的器具等等都會造就每杯咖啡不同的個性與風味。每一個環環相扣的細節中,每段旅途都對咖啡豆有著不同的意義,也都是豐富一杯好咖啡的關鍵要素。正因爲從咖啡種子成爲一杯好咖啡的過程相當困難,才使這樣的一杯好咖啡顯得如此珍貴。
在透過嚴格的條件篩選下,產量雖然極少卻能維持穩定的高品質與一致性,將其稱爲精品咖啡實在當之無愧。
您應該給黑咖啡一個機會
試著這樣想好了:一杯便宜的酒,我們可以藉著簡單地調製成Sangria調酒,使它得以下嚥,
但如果是一杯特級好酒,是不可能會因爲添加了糖、水果、或白蘭地就能加分的,很多時候反而會糟蹋好酒。反觀咖啡,如果有不加糖奶就能散發天然甜度與本身光澤的好咖啡,那麼我們是否該給這樣純正的黑咖啡一個機會─Let’s go bl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