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的風味很大程度是由生豆自身的資質決定的,而烘焙只是將咖啡豆的特質顯現出來的方式。
生咖啡豆經過烘焙後,各種成分發生了化學變化,於是便形成了咖啡的風味。也就是說,發生哪種化學變化,發生到什麼程度,到什麼程度制止繼續反應——這些就是烘焙的要點。
生豆中各種成分的化學反應,會受到溫度和時間的雙重影響。隨着時間的變化,咖啡豆的溫度如何上升,上升到多少攝氏度(也就是着色到什麼程度)—— 這兩點基本上決定了咖啡的風味。雖然大家都感覺烘焙有一定難度,但其實烘焙的原理是非常簡單的。烘焙就是“ 咖啡豆的溫度1分鐘變化多少攝氏度 ”的一個連續反應。這種連續反應,需要通過記錄每分鐘變化的溫度來進行掌控(機器上顯示出的溫度不是咖啡豆的溫度,而是烘焙室的溫度,通過這個數值可以推測出咖啡豆的溫度)。我們把這些數字通過圖表來記錄,用橫軸表示時間,縱軸表示溫度,這種曲線圖被稱爲“ 咖啡烘焙曲線 ”。
即使是在同一個產地,如果生咖啡豆的批次(加工單位)不同,構成烘焙顏色的成分比例也會不一樣,着色方式也不同。因此,爲了保持穩定的烘焙水平,要儘可能使用同一批次的生豆,在更換新批次時,還需要確認它的着色方式。不過,同一批次的生咖啡豆,也會出現品質差異較大或放置時間較長而使質量產生變化的現象。要想保證同一批次生豆的烘焙水平穩定,首先要保證烘焙方法的一致。不僅生豆的投入量要固定,火力或制氣閥也不要隨意調動。另外,還可以將一次的烘焙量拆分成幾批進行。第一批可以烘焙得深一些,第二批要烘焙得淺一些,將兩次製得的咖啡豆混合、調製,這樣烘焙程度的不均勻就互相沖抵掉了。
烘焙時,要時刻記錄咖啡豆的升溫方式,對“往常”狀態的掌握非常重要。如果和往常“爆豆聲”出現時的溫度不同,就要根據這個差異進行修正(例如,如果比往常“爆豆聲”出現時的溫度高 2℃,那麼停止烘焙時的溫度也要比平時高 2℃),如果比往常的烘焙時間長(短),就要將烘焙的溫度相應調低(高)。
只有掌握好“ 往常 ”的烘焙狀況,才能及時進行微調整,保證高精度的烘焙質量。如果溫度變化明顯,也可以將火力調弱或打開制氣閥;如果溫度變化遲緩,則可以增強火力或關上制氣閥。
那麼,如何檢驗烘焙的程度呢?如果對質量要求很嚴格,就要事先設定好烘焙後咖啡豆的顏色規格,爲了檢驗是否滿足規格,可以用色彩計(色差計),測量顏色、鮮度、亮度等指標。還可以用咖啡豆重量減輕了多少(烘焙前後的重量變化)作爲烘焙程度的標準。如果比平時的重量減輕少得多,那麼可能是烘焙程度過深的緣故。
本文轉載自簡書 作者:皇室西點文化
關注公衆號,發送 111227 免費閱讀全文
2017-11-04 19:30:53 責任編輯:未知
單品咖啡
常見的咖啡產區
非洲產區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西達摩咖啡-
(耶加雪菲水洗和日曬)-
肯尼亞咖啡-
盧旺達咖啡-
坦桑尼亞咖啡-
亞洲產區
曼特寧咖啡-
黃金曼特寧-
雲南小粒咖啡-
美洲產區
哥倫比亞咖啡-
巴西咖啡-
中美洲產區
危地馬拉咖啡-
哥斯達黎加咖啡-
巴拿馬咖啡-
翡翠莊園紅標-
藍山一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