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亞洲咖啡,臺灣消費者最熟知的,應該還是低酸、醇厚的蘇門答臘咖啡,或是近年來生產量節節攀高的越南咖啡;但其實印度咖啡,纔是亞洲地區的老祖宗。早在十七世紀,印度就已經是除了也門摩卡港以外,重要的歐洲咖啡供應地。當時大部份的印度咖啡豆,都是透過帆船海運,以大概六個月的航程,運送前往歐洲大陸。在長達大半年的航行中,由於海風的吹拂,加上吸收了船艙裏的水氣和鹹味,使得咖啡豆在外觀和口味上都產生變化。生豆的外觀會從深綠色,逐漸轉成有如稻穀的黃褐色,豆體也會膨脹變大。
咖啡的果酸在這過程中會被磨平,取而代之的是發展出堅果、焦糖、茶香等風味(這種熟成的口味轉變,也有點類似蘇門答臘的老豆),以及厚實的口感。印度風漬豆確實有自己獨特的風味,個人也頗喜歡。喝起來通常帶濃濃堅果和穀物甜味,幾無酸質,常帶有玄米茶香,據說當時北歐人士非常喜好這種特別的金黃咖啡。
精通生意之道的咖啡貿易商,當然感受的到市場消費者需求。有趣的是,當1869年蘇伊士運河開通後,加上當時汽船問世,從印度到歐洲的時間大幅縮短,理應是商人販售印度咖啡一大利多,沒想到歐洲客戶反而抱怨起咖啡走味了,導致訂單銳減。
早期航海運輸的速度緩慢,印度的咖啡豆在長時間的運往歐洲的船運過程中,受到潮溼的海風吹拂,導致豆子的風味與外貌產生有趣的變化,由綠色轉爲金黃,味道變的圓熟且酸度極低,發展出濃濃堅果與殼物味,現在科技進步,這款生豆的特殊風味改以人工方式重現,採集精選的AA級生豆,在季風時節讓生豆暴露在空氣中,再以不斷翻動的方式讓生豆充分的接受潮溼的海風吹拂,再經由人工精細挑選,它特殊的風味因此重生
‧風漬咖啡需以日曬豆來做,廠房面向西邊以便迎取西南吹來的鹹溼季風。
‧咖啡豆平鋪風漬場內窗戶全開,風漬一定程度後再入袋,生豆不能裝滿,咖啡袋不能堆擠太密以免不透風而發黴,不時倒出咖啡豆更換麻布袋以免孳生黴菌。
‧風漬期約十二至十六星期,熟成後經煙燻處理,以驅趕象鼻蟲,最後人工篩豆,挑掉未變成金黃色的失敗豆子。經三至四個月風漬,綠色咖啡豆的體積澎脹一至兩倍大,重量和密度降低,含水率約13%,質與量均起重大變化。
風味特性:
印度馬拉巴咖啡豆屬外強中乾的軟豆,有一種“陳年蘇門達臘曼特寧”特有的成熟濃醇,玄米茶風味口感十分特別,淡淡青草味、酸味和苦味均衡,用來調配綜合咖啡豆也十分適合。
風漬咖啡需以日曬豆來製作,所有處理風漬咖啡的廠房皆面向西面,以迎取來自西南方海上所吹來的鹹溼季風,咖啡豆平鋪在風漬場內,窗戶全開,風漬到一定程度之後後再入袋,但因爲過程中豆體會膨脹不少,因此咖啡豆還不能裝的太滿,且咖啡袋也不能堆擠太密以免因不透風而發黴敗壞,還要不時倒出咖啡豆並更換麻布袋,以免孳生黴菌,可謂相當費時耗工的工程。風漬期約十二至十六星期,熟成後還要再經過煙燻處理,以驅趕象鼻蟲,最後再以人工篩豆,挑除掉未變成金黃色的失敗豆子。歷經三至四個月的風漬處理後,綠色咖啡豆的體積澎脹一至兩倍大,重量和密度降低。
風漬馬拉巴爾咖啡豆看來雖然豆大、肥碩,然而卻是外強中乾的軟豆,此係歷經數月的風化而產生的變化。咖啡豆長期暴露在潮溼的季風數週,不但使豆子變黃了,咖啡本身的酸度也降低不少,口感十分特別。印度馬拉巴爾咖啡豆除了可當單品飲用以外,用來調配綜合咖啡豆也十分適合。
前街推薦衝煮:
濾杯:Hario V60
水溫:88度
研磨度:小富士研磨度4
衝煮手法:水粉比1:15,15g粉,第一次注水25g水量,進行25s悶蒸,第二次注入至120g水量斷水,等待粉牀水量下至一半再注水,緩慢注水直至225g水量,萃取時間2:00左右
分析:採用三段式衝煮,明確咖啡前、中、後段的風味。因爲V60肋骨多,排水速度較快,斷水時可以起到延長萃取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