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南美洲西北部的哥倫比亞是一個美麗的國家,它的歷史悠久。從遠古時代起,印第安人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公元1531年淪爲西班牙殖民地,1819年獲得獨立。1886年改稱現名,以紀念美洲大陸的發現者哥倫布。
哥倫比亞,山川秀美、風光旖旎、氣候宜人、四季如春,空氣清新。哥倫比亞物產豐富,特別是咖啡、鮮花、黃金和綠寶石被譽爲“四寶”。今天該國是繼巴西后的第二大咖啡生產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阿拉比卡咖啡豆出口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洗咖啡豆出口國。
哥倫比亞咖啡經常被描述爲具有絲一般柔滑的口感,在所有的咖啡中,它的均衡度最好,口感綿軟、柔滑,可以隨時飲用,它獲得了其他咖啡無法企及的讚譽:被譽爲“綠色的金子”。
上世紀90年代之前,因爲國內政局的不穩定,以及種植毒品氾濫,哥倫比亞一度成爲毒梟護佑地的代名詞。尤其經好萊塢電影一渲染,似乎哥倫比亞跟東南亞的金三角是一個地位。
其實,大哥倫比亞時代,半個南美屬於哥倫比亞統治,其文化和歷史上,都與咖啡有着非常緊密的關聯度。
01 | 哥倫比亞的種植歷史
哥倫比亞種植咖啡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紀的西班牙殖民時代,咖啡在哥倫比亞的歷史也有很多說法:
其一:據說是從加勒比海的海地島,經中美洲的薩爾瓦多從水路傳來的。
其二:1808年,一名牧師從法屬安的列斯經委內瑞拉將咖啡豆首次引入哥倫比亞。其中一種是哥倫比亞的第一批咖啡種子是通過聖坦德省由委內瑞拉入境的。
其三:關於哥倫比亞咖啡種植的最早記錄出現於西班牙傳教士Jose Gumilla的名爲“The IllustratedOrinoca”的書中。他描寫了他於1730年在Meta河兩岸傳教時的見聞,其中提到了當地的咖啡種植園。到了1787年的時候,其他的傳教士已經把咖啡傳播到了哥倫比亞境內的其他地方。
02 | 主要咖啡品種
我們都知道,咖啡的兩大類品種:Arabica(阿拉比卡)和Robusta(羅布斯塔),就如兩個不同信仰的種族,一直互相不兼容。哥倫比亞咖啡的品種以阿拉比卡的Caturra(卡杜拉)、Bourbon(波旁)、Catuai(卡杜艾)、typica(鐵皮卡)、Columbia(哥倫比亞)等小粒咖啡爲主,也有少量地區種植他品種。
這些哥倫比亞咖啡的植株通常爲小喬木,株高常常修剪爲一人多高,方便人工採摘。咖啡花開季節,聚傘花序數個簇生於葉腋內,每個花序有花2-5朵,無總花梗或具極短總花梗;開得咖啡花芳香濃郁,很想茉莉或梔子,正常品種的咖啡果實橢圓形,果皮呈紅色。少數品種在特定條件下變異後,結出黃色果實,之後經過種子篩選,又單獨成爲一些支品種。比如Yellow Bourbon(黃波旁),Pink Bourbon(粉紅波旁)等。
值得一提的是,這裏的Columbia(哥倫比亞)品種,實際上就是被很多咖啡業內的人嫌棄的Catimo(卡蒂姆),因其產量高,抗病害能力強,近些年逐漸成爲哥倫比亞咖啡的主力軍。
很多出事初識咖啡的人士,往往過度強調咖啡的品種,這其實是不科學的。一杯咖啡的風味,基礎是咖啡豆本身。而咖啡豆本身,並非只有品種一個要素,其生長環境和處理方式,同樣會影響咖啡最後到杯子裏的味道。
03 | 咖啡的生長環境
哥倫比亞適宜的氣候爲咖啡提供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伊甸園。哥倫比亞的咖啡樹主要栽培在北緯1 °-11 ° 15 ,西經72 ° -78 °的安第斯山區海拔1300米上下的陡坡上,那裏終年平均氣溫大約爲18℃,年降雨量爲2000至3000毫米,海拔具體範圍是可以超越2000米,這些特質因素的天然組合,哥倫比亞咖啡種植者協會科學引導咖啡農種植、採摘和處理,造就了質量上乘的哥倫比亞咖啡。
在哥倫比亞,咖啡的種植面積達到了107萬公頃,全國約有30.2萬個咖啡園,30%到40%的農村人口的生活都直接依靠咖啡生產。哥倫比亞雖然有不少農場,但面積都不大。每個農場的面積只有2公頃左右,80%以上的咖啡種植園的咖啡樹只有5000棵左右,平均3000棵。當地人在咖啡樹周圍種上高大的芒果樹、香蕉樹或者其他樹冠寬大的喬木,甚至在咖啡幼苗期搭遮蔭涼棚,以保證咖啡生長所需要的陰涼潮溼環境。哥倫比亞咖啡種植區域內,由於咖啡林內溼度大,溫差小,咖啡豆成熟慢,有利於咖啡鹼和芳香物質的積累。
咖啡果成熟季節,咖啡農門牽着騾子上山手工採摘咖啡豆果實(又稱咖啡櫻桃),對採摘的果實進行人工甄別,精挑細選,摘取最成熟飽滿的果實。絕大部分的哥倫比亞咖啡豆都採用水洗式加工,中度烘焙後衝飲具有清淡絲滑的口感,有時也帶着一點青蘋果的酸質。所以,咖啡農胡安大叔牽着騾子拉咖啡果的形象,成爲哥倫比亞對外推廣的形象。
04 | 品質與等級
無論是產量還是質地,哥倫比亞咖啡均首推麥德林產區,其特點是咖啡豆顆粒飽滿,營養豐富,酸度適中,均衡度較好,且香味濃郁,口感綿軟柔滑。除了麥德林以外,南方兩個鄰接省份的省會城市亞美尼亞(Armenia)和馬尼薩萊斯(Manizales)也是著名的咖啡產地。
哥倫比亞豆以特選級(SUPERMO)爲最高等級,上選級(EXCELSO)次之;但18目豆以上的特選級咖啡,才能列入精選咖啡。目前市場上出現的很多小莊園微批次的咖啡,處理精細,產量少,加上每年會組織去參加哥倫比亞咖啡種植協會組織的評豆比賽,因而獲得較高的市場價值。比如粉紅女郎,比如梅賽德斯莊園卡杜拉
05 | 風味特點
世界上的咖啡如果按照風味進行分類,可以分兩大類:一種是以巴西爲代表的“硬”咖啡,醇香濃烈;另一種是以哥倫比亞爲代表的“軟”咖啡,淡香優雅。
每一種咖啡因品種、產地、處理方式不同,而有着各自強烈的風味特性。就如一個人的性格,陽剛濃烈的曼特寧,有着酷似鋼鐵男子的性格;醇味芬芳的藍山咖啡,則是溫柔純美的女子。而哥倫比亞咖啡,最適合那些隨性與喜歡清淡的人,雖不必將喝咖啡當做一種宗教那樣的正式,從酸、甜、苦之間尋找深奧的人生哲學,但也可以在簡簡單單地喝一杯有溫度的咖啡之後,獲取豐富的感官體驗和內心安寧與滿足。哥倫比亞咖啡絲綢一般柔滑的口感,明朗的優質酸性,先酸後甘,苦淺香久,濃郁而厚實,令人回味無窮,瞬間讓人覺得生活的甜美和溫度
06 | 出口管理
哥倫比亞的咖啡貿易出口管理,主要歸哥倫比亞咖啡種植者協會負責。它是非官方的行業性組織,有數名政府部長任職委員。哥倫比亞的法律明確規定,只有持該會許可證的私商才能出口咖啡,目的是維護哥倫比亞咖啡在世界上的形象,同時也保證了政府在咖啡貿易中獲得穩定的財政收入。
目前該協會在大中華區積極推廣
哥倫比亞咖啡產品和文化形象,其代表處設在上海,負責人爲曾長期旅居哥倫比亞的華人小夥吳佳航先生。
07 | 咖啡文化
哥倫比亞人最喜歡談論的幾件事,大概非足球、咖啡、美女莫屬了。國際上很多咖啡產國的老百姓,其實並不太喝咖啡。而哥倫比亞是一種例外。在波哥大等城市中,喝咖啡是當地人們休閒生活的日常,大街小巷佈滿了咖啡館,從早到晚顧客盈門、座無虛席。
在安第基奧大學,每個辦公室裏都有一塊小紙牌,上面寫着“咖啡時間”,如若主人暫時外出,多半會把這個牌子掛在門口。這個理由似乎是天經地義的,即使是對那些坐班的行政人員也是如此。而在麥德林的任何一家飯店,顧客用餐完畢店員端上的免費飲品便是咖啡。
咖啡在哥倫比亞是如此深入人心,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著名的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很多作品中,咖啡是不可或缺的寫作素材,爲他贏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百年孤獨》幾乎每一章都有關於咖啡的描寫。而在《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這部據說加西亞·馬爾克斯本人最鍾愛的小說裏,他刻畫了一個貧窮潦倒的退伍軍官的形象,從一開始讀者就能感覺到這種窘迫,“上校打開了咖啡盒,發現裏面果然只剩下一小勺咖啡了”……
在星巴克風靡世界的時代,咖啡承載着美國文化強勢輸出,而據說只有墨西哥往南的西班牙語系國家內,沒有一家星巴克。但是,“JUAN VALDEZ”和極其醒目的騾子馱咖啡標誌的哥倫比亞咖啡品牌連鎖幾乎遍及南美的大中城市。
前街咖啡手衝參考: 稱量15g的【綠寶石莊園】咖啡粉,倒入研磨機中度研磨,研磨完的顆粒比食鹽稍粗,我們用BG磨豆機刻度5R(標準篩通過率60%),水溫89度,V60濾杯萃取,推薦粉水比1:15左右。
手衝壺中的熱水以濾杯中間爲圓心順時針一圈一圈畫圓,在沖泡時開始計時,15秒將咖啡沖泡至30g,然後停止注水,當時間至1分鐘時,第二次注水。第二次注水時與前面一樣,以濾杯中間爲圓心順時針一圈一圈畫圓,水流不要衝到咖啡粉與濾紙相連的地方,以免產生通道效應,
咖啡粉衝到最外圈留出一圈即可,然後再一圈一圈往中間沖泡,2分20秒,要將咖啡衝至220g,沖泡咖啡完成。
| 日式冰手衝【綠寶石莊園】
前街咖啡冰手衝【綠寶石莊園】參考:
哥倫比亞咖啡【綠寶石莊園】,淺中烘,BG磨豆機刻度5M(標準篩通過率67%)
20克粉,冰塊150克,熱水150克。水溫比正常手衝建議的90℃,再高上1℃,正常研磨小富士3.5刻度,冰手衝則稍細半格-小富士3刻度,推薦粉(水+冰)比1:15.
悶蒸水量40克,悶蒸時間30秒。
分段注水,第一段60克水,第二段40克水。使用了比較細但是高的注水水柱,用力攪拌衝擊,使得咖啡粉充分翻滾,但是要注意,液麪水位不要太高,不要衝到邊緣的濾紙。
整個萃取時間大約也是2分半鐘左右(跟平時正常20克粉萃取時間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