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一般認爲咖啡品種和農園管理直接影向咖啡的品質,就像藝伎咖啡品種在巴拿馬有不錯表現之後,臺灣的咖啡生產者就盡一切努力要買到藝伎品種,因爲認爲只要園裏種下這品種,保證會有好品質,也就會賺大錢。再來,就是農園管理,包括土壤管理,水份管理,植株管理等。作業上就有土壤施肥和病蟲害訪治,以及灌溉與整枝作業等。特別是普遍認爲施肥能夠直接影向咖啡品質。甚至以爲施什麼肥就會出現什麼味道的說法,生產者確信施用有機肥的咖啡比施用化學肥料的品質更好。
以上觀念或來自親身經驗,或出自道聽途說,總說得頭頭是道。甚至成了真理。但是,我每年都在喫來自臺東地區由"自然農法"生產的鳯梨和楊桃,那種天然的甜度沒人能比。他們沒有施用任何形式肥料,更沒有施用農藥。
如果沒有妥善做好咖啡果實採收後的處理流程(post -harvest processing 簡稱"後製處理"),85分以上底子的咖啡品種,也只能有70-75分品質表現。反之,底子較差不被看好的咖啡品種,經過妥善後制處理,很有機會突出80分界線,甚至達到83-84分品質表現。
所以,咖啡品質表現的重點在後制處理。無論什麼品種,只要做好後製處理,就會有不錯的品質表現,生產者保證能喝到自己處理出來好喝的咖啡。
採收期間需要有穩定的氣候。需要適合曬咖啡豆有熱度的陽光,需要相對溼度低的環境。穩定的高溫低溼環境最適合曬咖啡豆。
大陸型氣候與海島型氣候,最大差異除了溼度不同,還有就是陽光溫度的穩定性。大陸型地區的氣候穩定,咖啡採收期大致都在乾旱季節,容易日曬乾燥咖啡豆。海島型地區的咖啡採收期雖然也是乾旱期,由於海洋型氣流變化大,特別在山區地形的陽光溫度較低,日照時間短,溼度亦高。加上雲霧影向,不利於妥善進行日曬乾燥工作。有需要在陽光比較強日曬溫度高,相對溼度低的低海拔地點設置後製處理場,有利於順利操作後製處理。
同時間採收的同樣一批咖啡果實,分成二批分別在高山地區和低海拔(或平地)做日曬乾燥,會有截然不同的品質表現。差別就在氣候條件不同。除非能夠找到日照夠強又氣候穩定的高山環境,否則比較不適合在高山地區做後製處理。把咖啡種植在高山地區,把後製處理廠設在低海拔位置,能夠爲咖啡品質加分不少。
咖啡後製處理方式大致有日曬式(早期稱作"Dry", 近來已改爲"Nature"),蜜處理式(Honey),和水洗式(Wash),必須配合當時氣候條件,選用方便操作的後製方式。應避免做主觀偏好的選用後製處理。只要生產者熟練後製處理技術,無論操作水洗,或是蜜處理和日曬,每支都會有好品質表現。重點在配合當時氣候條件選用洽當後製方法。
製作日曬法,需要有持久穩定的天氣,否則做不出好咖啡。日曬法的後製時間至少2-3星期,這期間需要有穩定日照。特別是在開始製作的前幾天,最需要有夠強的陽光,把咖啡果實在採收時造成的裂痕儘快縮口,並完成果實收水萎凋,降低發黴機會。在決定做日曬處理前,最好確定製作期間的天氣預報沒有降雨可能。
如果計採收日之後會有幾個下雨天氣,可以考慮採用精緻水洗法,因爲這種方法的發酵處理需要2.5-3天(請注意不是指需要發酵這麼長),避開隨之而來的降雨天。
前街咖啡已可在Tmall選購,60種來自世界各地咖啡豆,新鮮烘焙 24H發貨。
Tmall link:https://qianjieshipin.tmall.com
或直接在淘寶搜尋 「前街旗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