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未知 來源:手衝咖啡: 咖啡知識 > 咖啡豆 > 2024-11-01 18:26:41
臺灣古坑咖啡
臺灣古坑咖啡原產於臺灣雲林縣古坑鄉華山地區。正值北迴歸線上的古坑,日照和雨量均十分充沛,所產的臺灣原生咖啡,甘甜香濃又不苦澀,自有一番臺灣在地風味,屬於世界極品咖啡。因爲意外發現古坑不管氣候、土質或排水都相當適合種植咖啡,古坑鄉成爲臺灣少數可生產高級咖啡的地方。古坑咖啡屬於阿拉比卡種,因爲烘焙、萃取的方法與時間與其他盛產咖啡產地不同,古坑咖啡具有特殊風味,被譽爲“臺灣咖啡的原鄉”。
相傳清光緒年間,英商來臺時意外發現臺灣的氣候及土壤等天然環境非常適合種植咖啡,尤其以位於北迴歸線附近的雲林縣古坑鄉和巴西頂級咖啡生長環境相近,當地生產之咖啡特咖甘醇香濃、不苦不澀,入口滑潤、餘韻甘美,獨具臺灣特有的本土風味。
據《雲林縣志稿》記載,古坑咖啡爲日治時期時引進。臺灣總督府從巴西引進咖啡豆之後,選擇臺東、花蓮瑞穗、高雄、雲林古坑與南投惠蓀林場爲試種農地,最後發現雲林古坑的品質最好,也成爲日治時期獻給日本天皇的貢品,至此,古坑咖啡有“御用咖啡”別名。也曾參加“阿拉比卡咖啡”比賽,獲得全世界第二名,享譽當時,百年來甘醇的咖啡香流傳至今。
臺灣古坑咖啡歷史
1624年,初期荷蘭人曾引進咖啡,但只限於荷蘭人內部飲用故未能大量推廣。
1931年(日昭和6年),“木村”先生在臺南州北部,現在的嘉義、雲林古坑一帶種植,並大量栽培。
1941年(日昭和16年),達到高峯原豆大部分運回日本。古坑鄉華山地區荷包山的咖啡種植面積廣達75公頃,全盛時期有“遠東第一大咖啡工廠”之稱。
1945年(日昭和20年),戰後,華山地區的咖啡種植面積還曾擴張達113公頃。不過,隨即因爲該經濟作物價格滑落,咖啡田多予廢耕或移作他用。
2000年(民國89年),直到經臺灣政府宣導,當地農民才又重新廣爲種植產銷。
2003年(民國92年),雲林縣政府在劍湖山遊樂區舉辦第一屆臺灣咖啡節並邀請黃耕子老先生出席。
2006年(民國95年),古坑華山地區咖啡種植面積約100公頃,產量10,000餘公斤。
因產量少,口碑佳,有相當數量的他牌之臺灣境外咖啡冒充古坑咖啡,爲此,古坑產地業者擬以“23.5”爲品牌名稱作爲原產古坑咖啡的標誌。而其23.5,則是取自古坑的北緯23.5度相關位置。
臺灣古坑咖啡生長情況
古坑緯度位於23.5度,海拔600至1,500公尺,年雨量在1,500至2,000之間,每天下午「來得快、去得也快」的固定一場雨,讓咖啡樹能吸足水分,加上土壤是排水性良好的礫土,也不至於吸水過多,華山走勢呈東西向,陽光呈半日照,加上有樹蔭可以遮陽,種種條件讓咖啡樹能在此地安心長大。約1890年代起,古坑即被發現它得天獨厚的條件,開始栽種咖啡,集中在華山、華南、桂林、荷包等區域。曾在世界咖啡比賽中得到亞軍榮耀。後來因農業轉型,加上咖啡飲用未成風氣,「咖啡故鄉」遂轉作其他作物。直至近年,這驕傲的祕密再被發現,一度中斷的咖啡文化,才又復興起來古坑的咖啡樹爲阿拉比卡種,和藍山、曼特寧等知名單品咖啡豆相同,生長海拔較高,咖啡漿果孕育時間較長,質地較硬,香氣也濃郁,口感甘醇。咖啡樹經過人工修剪,高約兩公尺,種植後第四年可開始量產,一直到25年「退休」。每年約4月時開始開花,之後陸續結果,到10月果實轉成櫻桃紅色時即可採收。咖啡果實爲核果,在果皮和咖啡豆中間,有一層漿果狀果肉,成熟時甜度高得令人訝異。採下的咖啡果,得先經過日曬,把水分脫去,之後經過脫皮、泡水發酵並曬乾(稱水洗豆)後,再脫去內殼,進入烘焙。古法炒豆是用炭火加大鍋,得有專人拿着大鏟不停翻攪,因爲溫度不夠高,得需時四小時才能完成。現在咖啡園用機器烘焙,考量國人口味,採中淺焙,高溫200度約20分鐘即可。但過程中仍得在旁邊,不時抽樣,也要從「爆裂」的聲音聽出豆況。炒好的豆子冷卻後,還得再放三天讓它和溼氣、空氣徹底融合,風味才能臻入最佳狀態。
臺灣古坑咖啡豆常量稀少,不夠臺灣市場需求。
2014-09-18 11:47:06 責任編輯:未知
常見的咖啡產區
非洲產區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西達摩咖啡- (耶加雪菲水洗和日曬)-
肯尼亞咖啡- 盧旺達咖啡- 坦桑尼亞咖啡-亞洲產區
美洲產區
中美洲產區
本站推薦: 卡蒂姆咖啡豆| 季風馬拉巴咖啡| 牙買加咖啡| 西達摩花魁| 耶加雪啡咖啡|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巴西黃波旁咖啡| 巴拿馬水洗花蝴蝶| 尼加拉瓜馬拉卡杜拉咖啡豆| 羅布斯塔咖啡豆特點| 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特點| 巴西摩吉安納咖啡| 巴西咖啡豆風味特點| 烏干達咖啡豆風味| 西達摩咖啡豆特點| 後谷咖啡雲南小粒咖啡| 埃塞俄比亞紅櫻桃咖啡| 哥斯達黎加塔拉珠咖啡| 單品摩卡咖啡豆的特點| 盧旺達單品咖啡| 布隆迪咖啡風味| 哥斯達黎加咖啡黑蜜口感| 巴拿馬卡杜拉咖啡| 巴西喜拉多咖啡特點|
專業咖啡知識交流 更多咖啡豆資訊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