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傑瑞、葛登、吉夫三位師從名家的咖啡師在美國西雅圖創辦了星巴克Starbucks,他們只賣用法壓壺沖泡的重烘焙咖啡,不賣飲料和甜品,一炮而紅,很快席捲了全美。星巴克的出現改變了速溶咖啡一統美國的局面,當時影響深遠。
1974年,星巴克行銷經理霍華·蕭茲買下了星巴克Starbucks,引進了意式濃縮咖啡和綿軟奶泡製成的拿鐵、卡布其諾。出生意大利的濃縮咖啡在大洋彼岸的美國被推上了世界咖啡的大舞臺。星巴克迅速在全世界發展壯大。
2008年金融海嘯後,星巴克Starbucks爲了搶佔縮水的市場,推出了低價的VIA速溶咖啡,股價上升了,店活了,但fans多少有些失望……
有人些自豪:每天都喝一杯“星巴克Starbucks”咖啡,自認爲很懂咖啡,很潮很時尚。開口就談拿鐵、卡布其諾、摩卡,或是焦糖瑪奇朵。其實,懂咖啡的人在旁一聽,難免鄙視一番。不管是拿鐵還是卡布基諾,都是“牛奶+咖啡”混合的“咖啡飲料”。
星巴克Starbucks只能喝到意式濃縮咖啡(espresso)及其加了牛奶後的花式咖啡。話說:意大利人非常的“浮躁”,他們嫌棄一般的咖啡製作手法很慢很低效,於是發明了20-30秒快速萃取的意式咖啡機,高溫的熱水在一定壓力下快速通過咖啡粉,一杯濃濃的咖啡就製作出來了。在不加牛奶之前的Espresso烈、苦、厚。加上夠多的牛奶(奶泡),如拿鐵,依舊咖香濃郁。這是咖啡轉換的美好。星巴克把它運用得爐火純青。現在市面上流行的咖啡分類:拿鐵咖啡、卡布其諾、摩卡、歐蕾等等,其實都是意式咖啡及其衍生品,這是星巴克引導的結果,也是它希望的結果,其實他是錯誤的。這只是意式咖啡的分類,不是咖啡的分類。
意式咖啡(星巴克)不等於咖啡,它只是咖啡的一種,更準確地說它是咖啡製作方式的一種。
從單品咖啡來說:全世界各大洲,不同海拔不同氣候,生產了不同的咖啡豆,他們擁有各自的美好名字和味道,優雅高貴的藍山咖啡來自牙買加,甘苦醇厚的曼特寧來自印度尼西亞,精細均衡奶油濃郁的喜拉朵的巴西,甘酸活潑的可納來自於夏威夷。
從製作方式來說:他們又可以用虹吸壺、法壓壺、手衝壺、比利時壺、越南壺、美式滴濾壺、意式咖啡機來製作,呈現了不同的口感和特色。
虹吸壺精確如儀器,咖啡豆和水在燒煮過程中充分交融,又能完美過濾咖啡渣,讓咖啡萃取得更充分,這是咖啡館製作黑咖啡最常用的器具,掌握得當味道都不錯。
比利時壺跟虹吸壺屬於同宗,都是利用蒸汽壓縮氣體,讓它來回跑動調和咖啡,形成美好的味道,不過比利時壺很有皇家範兒,更具觀賞價值。
手衝壺是精品咖啡常用的手法,90度左右的溫度,不容易破壞咖啡中的原始香味,層次更爲豐富,是咖啡發燒友的最愛。不過手衝壺看似簡單,其實對咖啡師的要求很高,既要有嫺熟的手法,又要了解不同豆子不同烘焙的特色,不是初級可駕馭。
法壓壺和越南壺都是初學者的好夥伴,簡單易得,口感還不錯,但與專業級的虹吸壺及手衝壺有差距。摩卡壺與意式咖啡機都是製作意式咖啡的工具,他們都需要增加大氣壓來增加濃稠度,
而這方面,意式咖啡機表現更好。而家用的各種美式滴濾壺是手衝咖啡的“傻瓜版”,家用自動咖啡機是意式咖啡機的“簡化版”,萬變不離其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