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比賽的水粉比要求 咖啡比賽的咖啡

作者:未知 來源:手衝咖啡: 咖啡知識 > 2024-11-19 14:36:21

  泡煮比例指咖啡粉量對萃取水量比例,會直接影響咖啡粉的萃出率與咖啡液濃度。歐美“金盃準則”就是以粉量與水量作爲“濾泡咖啡品管表”的調控利器,其複雜度與重要性,更甚於新鮮度、粗細度與水溫、時間、水流。
  
  如果前三項你都掌握到了,仍泡不出美味咖啡,問題應出在泡煮比例不對。
  
  粉量越多,在固定水量下,也就是粉量對水量的比值越高,咖啡液濃度越高,也越易壓抑咖啡粉的萃出率,造成萃出率不足,浪費咖啡,而揹負暴餮天物的罵名。反過來看,在固定粉量下,水量越多,也就是粉量對水量比值越低,濃度越低,也越易拉昇萃出率,造成萃取過度。
  
  唯有符合“金盃準則”泡煮比例,百味平衡,才能享受完美萃取的美味。
  
  臺式泡煮咖啡比例如何與國際接軌?
  
  臺灣地區手衝咖啡或虹吸壺,習慣採用咖啡豆的克重量,對上黑咖啡液毫無升量,比方說愛好濃咖啡常以咖啡豆20克,泡出200豪升黑咖啡,粉對水的比例爲1:10,簡單明瞭,亦符合實務操作的便利性。然而,臺式對比法卻很難與歐美“金盃準則”接軌。
  
  臺灣地區用1:10泡煮咖啡比例與挪威標準1:18.51—1:13.6的泡煮相差甚遠,這也一定讓多數人感到驚訝,臺式咖啡的濃烈。
  
  其實臺灣地區咖啡口味並不算濃,問題出在對比方式不同。歐美“金盃準則”不是以咖啡克量上對剛泡好熱騰騰的黑咖啡毫升量,而是以咖啡克量對上萃取生冷水的毫升量。經過多次試算並以ExtractMojo檢測濃度,發覺臺式咖啡粉克量上對黑咖啡毫升量的比例1:10,約等於“金盃準則”咖啡克量對上生冷水1:12.5的濃度與萃出率,這樣一看其實也相差不多,所以口感上臺灣地區習慣醇厚度高一些的咖啡。
  
  而臺灣地區的1:12的濃度,大約是“金盃準則”的1:14.5,也就是說臺灣地區咖啡迷慣用咖啡的比值,下調2.5個參數,即可應對到歐美“金盃準則”咖啡豆與生冷水泡煮比例的濃度。
  
  咖啡豆克量對黑咖啡毫升量的比值,明顯高於咖啡豆公克量對生冷水毫升量,難怪用慣了“金盃準則”的國際友人聽到臺式比值,面露驚嚇,經過解釋,才明瞭原來是對比物的不同,造成天大的誤會。
  
  爲何臺式的咖啡公克量對上黑咖啡毫升量的比值,必須降2.5個參數,纔等於“金盃準則”泡煮比例?
  
  熱水比冷水輕,咖啡粉會吸水
  
  歐美“金盃準則”泡煮比例,以咖啡粉對生水爲準有其科學根據。水1毫升的重量等於1克,是建立在攝氏20℃左右的室溫,要知道水的密度與重量會隨着溫度上升而降低,而且水的體積會跟着溫度上升而“虛胖”。水加熱到90℃—93℃時,恰好是泡咖啡水溫,重量會比15℃—20℃相同毫升量的生水減輕4%。
  
  臺灣地區習慣以熱騰騰黑咖啡爲對比標準,雖然咖啡壺的毫升刻度標明200毫升黑咖啡,但實際上卻比室溫下200毫升的生水多出4%,重量也減輕了3%—4%,此乃水加熱會膨脹所致。
  
  更重要的是,咖啡粉像海綿很會吸水,研究證實每克咖啡粉會吸水2—3毫升,20克咖啡粉至少會吸走熱水40毫升,換言之,以20克咖啡豆泡出200毫升黑咖啡,最少需要240毫升的生冷水,其中至少有40毫升殘留在濾紙或濾網的咖啡渣上,因爲臺式對比法,以熱騰騰黑咖啡爲標的物,最起碼少算了殘留在咖啡渣內的水量。然而“金盃準則”以生冷水爲標的,就不會有此誤差。
  
  所以,冷水加熱會膨脹,咖啡粉遇水會狂吸,這兩因素交互作用,使得泡煮咖啡比例是咖啡粉(臺式),或咖啡粉對生冷水(金盃準則)接軌,臺式比值只需下降2.5個參數,即等同“金盃準則“,兩者的濃度以ExtractMojo檢測是相同的。

2016-06-12 18:05:45 責任編輯:未知

單品咖啡

常見的咖啡產區

非洲產區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西達摩咖啡- (耶加雪菲水洗和日曬)-

肯尼亞咖啡- 盧旺達咖啡- 坦桑尼亞咖啡-

亞洲產區

曼特寧咖啡- 黃金曼特寧- 雲南小粒咖啡-

美洲產區

哥倫比亞咖啡- 巴西咖啡-

中美洲產區

危地馬拉咖啡- 哥斯達黎加咖啡- 巴拿馬咖啡- 翡翠莊園紅標- 藍山一號-

本站推薦: 卡蒂姆咖啡豆| 季風馬拉巴咖啡| 牙買加咖啡| 西達摩花魁| 耶加雪啡咖啡|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巴西黃波旁咖啡| 巴拿馬水洗花蝴蝶| 尼加拉瓜馬拉卡杜拉咖啡豆| 羅布斯塔咖啡豆特點| 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特點| 巴西摩吉安納咖啡| 巴西咖啡豆風味特點| 烏干達咖啡豆風味| 西達摩咖啡豆特點| 後谷咖啡雲南小粒咖啡| 埃塞俄比亞紅櫻桃咖啡| 哥斯達黎加塔拉珠咖啡| 單品摩卡咖啡豆的特點| 盧旺達單品咖啡| 布隆迪咖啡風味| 哥斯達黎加咖啡黑蜜口感| 巴拿馬卡杜拉咖啡| 巴西喜拉多咖啡特點|

專業咖啡知識交流 更多咖啡豆資訊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更多推薦

更多資訊

關注我們

  1. 關於我們
  2. 商務合作
  3. 推薦計劃
  4. 投稿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