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怎樣纔是最好呢,酸味與苦味的比例是多少才適宜呢,這些都需要根據個人的口味來進行調整,如果是煮給別人喝的話,就要根據喝咖啡者的喜好挑選豆子,改變熱水溫度,萃取的時間和研磨度,找出最佳的數值。
咖啡淺焙至中焙的滋味以低分子量與中分子量的酸甜味爲主,但瑕疵豆太多或烘焙不當,即使淺中焙也會出現不討好的苦鹹滋味。至於深焙則以高分子量的苦味與鹹味爲主,除非你熟稔傳統滾筒式烘焙機的深焙之道,否則不易打破深焙豆苦中帶鹹的宿命。但深焙絕非一無是處,最珍稀的深焙味譜一“濃而不苦,甘醇潤喉”,經過試驗,並非神話。一般烘焙好的咖啡豆有70%~72%是不溶於水的纖維質,水溶性滋味成分僅佔熟豆重量的28%~30%,而這些可溶滋味物的內容如何?SCAA資深顧問林格的大作《咖啡杯測員手冊》,收錄相關數據。
咖啡如何沖泡最好喝,怎樣衝咖啡纔是最好的,今天百瑞斯塔咖啡西點培訓學院就來告訴你咖啡的正確沖泡與沖泡要求,從業多年的咖啡師都知道咖啡沖泡的黃金比例在[1:13.6-1:20]。因爲這個比例區間最容易沖泡出咖啡的好味道,萃取出咖啡美味的部分。這個區間同時滿足最佳萃出率和適宜濃度也被稱爲[金盃準則],這是咖啡研究者歷來公認的萃取理論,直到近幾年,由於神奇萃取分析器(ExtractMOJO)的問世,這個[金盃準則]開始大紅大紫,成爲歐美精品咖啡的職人努力研習的萃取理論。
最早的[金盃準則]理論由麻省理工大學化學博士厄內斯特·厄爾·洛克哈特(Dr·Ernest Eral Lookhart)提出,他研究發現,在新鮮咖啡的前提下,萃出率與濃度是決定一杯咖啡是否美味的兩大關鍵。再請民衆試喝,歸納出國人喜歡的萃出率與濃淡度,這是處女版的[金盃準則]。後來再經修改,制定出現在適宜的萃取標準,挪威、英國和巴西也將此理論作爲學習藍本,制定出符合自己喜好的[金盃準則]。基本上,各國在最佳萃出率區間上都有共識,同樣採用18%-22%的標準,但對於最順口的濃淡度,卻各有所愛。
金盃準則之一:18%-22%的黃金萃出率
根據洛克哈特博士以及SCAA(美國精品咖啡協會)資深顧問林哥的研究,就咖啡萃取而言,風味分子與熱水溶解的速度常因分子量大小與極性高低而有不同。而巧合的是,淺中焙的低分子量的花草水果酸香物以及堅果、土司味,以及梅納反應初期產生的穀物味和稻麥味會優先被溶解出來,繼而是中分子量的焦糖、奶油、巧克力等風味,再之溶解的則是味譜以苦鹹、甘苦、酒氣、辛香與焦嗆爲主的高分子量的樹脂,黑巧克力,焦糖素等風味。
咖啡熟豆有70%是不溶於水的纖維質,可溶性滋味物僅佔熟豆重量的30%。因此,萃出率太高或者太低,表示沖泡咖啡所萃出的滋味物太多或者太少,都會影響咖啡的美味度。所以,沖泡咖啡時,如果萃出的滋味物,過猶不及,如果硬把30%全數萃取出來,肯定萃取過度,會有不順口的苦酸鹹澀與咬喉感;若只萃取18%可溶性物質以下,則又會很容易萃取不足,易有不活潑的死酸和半生不熟的穀物味與青澀感,讓人不舒服。而萃出率如果恰巧落在18%-22%的黃金區間,率先萃取的青澀感和和死酸味剛好被緊接着萃取出來的甜美芳香物巧妙中和,繼而達到百味和諧。
影響萃出率的主要原因有沖泡水溫、萃取時間、攪拌力道和烘焙度、咖啡粉量、磨粉粗細度。水溫越高,沖泡越久,攪拌越用力或者烘焙度越深,則越會拉高萃出率。反之,則越會拉低萃出率,造成萃取不足。
值得一提的是烘焙度與萃出率的關係是,愈淺烘焙的咖啡纖維質愈堅硬,愈不易溶出,因此需要以較高水溫,較長時間沖泡或較細的研磨度,以免萃取不足。反之,愈深烘焙的咖啡纖維質受創愈重愈鬆軟,愈易溶出成分,宜以較低的水溫,較短的時間,或愈粗的研磨度,以免萃取過度。因此,淺中焙的咖啡明顯比深重烘焙,更經得起較強度的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