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來講,有效恰當的去除果肉層,咖啡種子就乾淨,這種豆子烘焙出來口感也清亮,而不能迅速的去除乾淨,豆子上可能就會殘料下一些咖啡漿果的味道,如果處理的好,這將給烘焙出的咖啡帶來一絲水果味道,但是如果不能及時處理掉,甚至讓果肉過度發酵,甚至發黴,那麼這隻豆子就會帶有非常不好的雜味,甚至不再能成爲一杯咖啡。
傳統的處理方法,由於地域的差別有水洗(wet-process)和日曬(dry-process)兩種。水洗的方法,一般使咖啡口感清爽上揚,酸味也更爲明顯,但需要比較大量的水資源且步驟也比較多,因此價格也比較昂貴,很多非洲和南美洲國家使用這樣的處理方法。而日曬方法,則比較容易操作,處理過的豆子味道比較低沉,有時往往會留下一些泥土味或是雜味,部分南美國家和亞洲使用這種方法處理咖啡,比如巴西和印尼。(在後續的文章中,我們會深入介紹水洗和日曬處理的過程)。
由於水洗和日曬在加工過程中各有利弊,所以後來人們綜合兩種傳統方法,發明了半日曬或叫半水洗(semi-washed)的處理方法。在哥斯達黎加,人們叫蜜處理(honey process或者是Miel process),在印尼叫Giling Basah。
最後,一杯咖啡的源頭——咖啡果,它所生長的環境決定了咖啡的風味。咖啡樹所生長的土壤、海拔、氣候和微氣候,都決定了咖啡的風味。就像我們身邊的大米,東北的大米,土壤肥沃,由於氣候條件,只能一年一收,但是大米卻更有味道,更爲香濃。而南方的大米,雖一年兩熟,甚至更多,但是大米的味道卻顯得平平,並且質地不是那麼緊密。咖啡豆亦然如此,生長在海拔高的咖啡樹,由於溫差等願意,成熟速度慢,但是卻能吸收更多的養分,從而形成風味,而生長在平原上的咖啡,雖然一年多熟,而且能夠大面積種植,但是味道卻大打折扣。
在整個咖啡形成的過程中,前兩個步驟,咖啡漿果的長成和處理過程決定了咖啡的風味(flavor),這個咖啡的基調是低沉複雜,還是悠揚輕佻,基本在這個環節已經註定。而咖啡的烘焙則決定了咖啡的味道(taste),這個咖啡是苦味偏重,還是酸味上揚,或者是回韻悠長,這個基本由烘焙師在豆子品質的基礎上來加以詮釋,最後咖啡師將通過對咖啡豆本身(包括生豆和烘焙)的理解,調整製作中的變量,恰當的將這隻咖啡呈現出來,同時控制的濃度。
因此,從上面的整個過程我們可以看到,一杯咖啡的味道絕不是某一個環節就能夠單獨決定的,只有各個環節都處理得當,才能讓一杯美味順滑而香濃的咖啡呈現在咖啡飲用者的面前。反之,如果任何一個環節出現了嚴重的不當,都會徹底毀掉一杯咖啡
關注公衆號,發送 68841 免費閱讀全文
2016-07-14 16:50:44 責任編輯:未知
單品咖啡
常見的咖啡產區
非洲產區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西達摩咖啡-
(耶加雪菲水洗和日曬)-
肯尼亞咖啡-
盧旺達咖啡-
坦桑尼亞咖啡-
亞洲產區
曼特寧咖啡-
黃金曼特寧-
雲南小粒咖啡-
美洲產區
哥倫比亞咖啡-
巴西咖啡-
中美洲產區
危地馬拉咖啡-
哥斯達黎加咖啡-
巴拿馬咖啡-
翡翠莊園紅標-
藍山一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