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the Little Coffee Know-It-All
作者:Shawn Steiman,Ph.D
購書途徑:亞馬遜中國
書籍適合:
1. 咖啡愛好者
2. 咖啡師
3. 其他咖啡業者
書籍簡介:
又一本問答形式的咖啡書籍。如果曾經看過石脅智廣博士的《以科學解讀咖啡的祕密》一書,對這種模式應該不會陌生。
同石脅智廣博士一樣,本書的作者也是位博士,文中的內容有理有據,分析詳實可靠。
如果喜歡《以科學解讀咖啡》,那麼這本書也會是個好選擇。
全書內容劃分爲四個部分:生豆,烘焙,萃取,杯中物。
每個主題下,涉及4到10個不等的常見問題,比如“深烘焙咖啡的咖啡因含量更高嗎”、“世界上最好的咖啡是什麼?”。
多數問題是接觸咖啡的愛好者和從業者常常會面對的,也是好奇心最多的。對於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只要大家稍稍有做些功課,就會從許多途徑獲得各種各樣的解答,這本書的解答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客觀。
作者開篇就寫的明白,對於書中的許多問題,答案來自於現有的研究文獻,不敢保證無所遺漏,但是本着科學精神作答。如果某些問題的現有研究並未達成一致結論,那就把不同的結論展示給讀者。
書中介紹說,希望此書能提供給讀者一個不一樣的角度。
讀完全書,確實在許多問題上,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試舉一例:關於“遮蔭種植”。
此前,通過各種途徑所瞭解到的咖啡樹的遮蔭種植,論述的重點主要是遮蔭的好處,強調的是生態多樣性和可持續性。而通常,想多一點,也會有疑惑,除了遮蔭種植,還有很多咖啡樹是無遮廕生長的,無論遮蔭與否,都有很棒的精品咖啡,那麼,遮蔭種植就只是出於可持續性和生態考量嗎?
書中講到,咖啡在無遮蔭時,受日光影響,開花更多、繼而結果更多,多結果對收成來講是好事,但是對咖啡樹本身來講,更多地果實需要更多的養分,必要時,必須人工施肥來保證養分供給。
此外,日光環境對雜草和咖啡害蟲的生長也是有益的,爲了除草防蟲,必要時需要除草劑和殺蟲劑,除了有機方面的考慮,考慮到多數咖啡來自小型農場並且優質咖啡多於高山峻嶺生長,作業難度及成本也不一般。再加上,咖啡採摘作業時,遮蔭樹下的工作顯然更加舒適。這樣考慮的話,或許也是,遮蔭種植確實不止是道德層面的選擇。
另外,關於“賽風壺的命名”、“舌頭的味道識別圖”這兩個問題,是現有書籍中少有的觀點明確的解說。賽風壺跟賽風原理無關,該稱真空壺。舌頭的味道識別圖是誤解。
許多問題的答案,或者說,解答方式,也許對多數咖啡業者而言,並不難。這本書的特別之處是,給出了許多細節。也許,這些細節也早就在讀者的腦海中,只是還沒來及像作者這樣用邏輯的清晰語言表述出來,這麼看的話,確實作者幫了個大忙。
雖然書中有很多研究成果的綜述,但是千萬不要擔心,這絕對不是一份學位論文,作者自己早就給出安心丸,儘管涉及到許多科學原理講解,但是絕不會讓讀者感覺像是回到高中課堂,整體還是很風趣幽默的。
不過,到底有少許地方還是需要費點心思的。比如,作者講到,科學分析一個問題時,一個很重要的工具就是統計學。好吧,我不得不承認,學過的統計學、概率學知識已經基本還給老師了,所以在書中講述到“世界上最好的咖啡是什麼”這個問題時,對於作者的那個概率的換算原理,真是隻能接受結論的程度。
前文講到,本書跟《以科學解答咖啡》一書類似,都是以科學研究爲背書、以問答方式行文。那麼,兩本書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呢?
日本人真的很細心。
兩本書其實頁碼差不太多,《科學》約180頁,本書約130頁。考慮到《科學》的文字排版較鬆散,頁數相似。但是,《科學》中羅列的問題至少80個有了吧,本書大概30個左右。
問題多了,自然覆蓋的面就廣,基本上是鉅細靡遺了。不過,換個角度講,面廣了,深度就會相應調整。畢竟,科學論文不是誰都讀的來的。
本書的問題相對來講更加精煉,基本涵蓋常見問題,對每個問題的探討也相對要細緻一些,最簡單的,看論述的長度就很清楚,《科學》基本是一頁一個問題,且多是伴着插圖。本書基本都在兩到三頁。
另外,涉及到類似的主題,比如萃取,兩位作者關注的角度明顯有別。日文作者更多關注的是結果物,講述了成分及由來、各種萃取工具的使用;而本書的作者則是着重講述,咖啡萃取的本質是溶解,影響溶解的各個因素逐一講解,給出的是方法論。
然後,出版時間來講,本書是2015新書,書中資訊更同步,比如,2015年中報道的意大利航空咖啡機也在書中客串了一把。